網頁

顯示具有 東西的原理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東西的原理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常見夾式、壓式與螺紋式輪胎打氣頭的構造

在台灣的交通工具中,無論是汽機車乃至於腳踏車,大部分最常見到的都是所謂的美式氣嘴,而我們在車行或者是外面加油站的自助打氣站中,往往會看到許多種打氣頭的規格,以下我就以常見的三種規格來簡單的介紹一下。 至於還有一種沒有任何夾頭,單純靠手去壓住打氣的我就不另外介紹。(那種好像叫做勾式打氣頭,但是那種打氣頭得一直壓著,因此會比較費力一些,在修車廠有空壓機的地方打氣快速撐一下下還好,但如果是家裡常用的小台打氣機,手撐著半天真的是挺酸的一件事)。

以下圖為例,左邊的氣嘴是壓扣式的氣嘴,而右邊則是小米打氣機本身的打氣頭,是屬於螺紋式的打氣頭,再來下面第二張圖中則是所謂的夾式打氣頭。



而知道了上述的打氣頭之後又能幹嘛呢? 這邊我想介紹一下它們各自能固定在氣嘴上的原理,因為知道了這些原理之後,下次遇到氣嘴打不進氣一直噴出來的狀況(排除根本沒壓力或管線洩漏的狀況),就可以從這些固定處來檢查一下,到底是沒夾好、沒壓好,或是它裡面的橡膠圈已經劣化或是髒污。

首先要先了解美式氣嘴中間有一根芯,而那根芯壓下去之後就會與外界連通,藉此達到洩氣或充氣的目的,因此打不進去也有可能是閥芯有問題或是打氣頭沒有將閥芯頂開造成的。(構造可以看這邊的維基百科


螺紋式打氣頭:

首先小米打氣機本身的螺紋式打氣頭沒什麼好說的,就是使用一個內螺紋來固定在氣嘴的外牙上,這種固定方式牢靠緊密,除非裡面密封的橡膠環已經破損,否則不太容易會有漏氣的現象產生。

壓式打氣頭:

接下來是所謂的壓扣式打氣頭,這種好處是打氣快速不需要像螺紋式的要旋轉好多圈,只要將打氣頭塞入並將快扣向下搬即可固定,而它的原理是透過後方的壓桿(類似一種偏心輪的構造),當下壓時會將中間的打氣頭向前推,而當往前推時最前方的白色膠圈會因此被壓扁(內徑因此變小),藉此去夾住氣嘴的外螺紋部分。這種打氣頭在壓下去但還沒壓下壓桿時都會有洩氣的聲音,就是因為此時中間的支柱已經將氣嘴的閥芯頂開,而膠圈又還沒壓扁所以就會一直洩氣,因此動作要快!

另外可以注意的一點是,這種打氣頭是透過壓縮橡膠環的方式達成固定,那我建議在平常不使用時就要將壓桿保持在鬆弛的位置,這樣比較能保持橡膠環的彈性以及避免長時間壓縮變形,可以延長這種打氣頭的壽命。



夾式打氣頭:

這種打氣頭應該是我遇過最容易固定不緊與漏氣的打氣頭了,往往都需要靠手去固定才有辦法打氣,而它的原理就是透過旁邊的一個小卡榫,把夾子壓下然後將打氣頭塞入氣嘴,接著放開夾子後紅圈處的小卡榫就會利用氣嘴的螺紋來固定,但是這種打氣頭常常都會偏一邊導致橡膠環不夠密合而漏氣,所以常常會看到修車廠的師傅還得用手壓住才能把氣打進去。



看完了以上三種常見的打氣頭之後,下次有打不進氣的問題不要急著硬壓打氣頭,可以先檢查一下氣嘴的閥芯是否作動正常(稍微快速的壓一下看會不會洩氣),或是檢查一下膠圈上面時否有砂石甚至是膠圈本身已經破損。


而這裡順便介紹一下,常常會在打氣頭套件上附贈的洩氣裝置,它的原理其實就是有一個按鈕桿搭配彈簧與橡膠圈組成,當下壓按鈕時會將橡膠圈頂開,此時管路內的氣體就會從那邊洩放出來,以達成洩壓的目的。





飛利浦 義式咖啡機 EP2231如何單獨使用奶泡功能

話說在買了這台咖啡機之後,每天這樣喝美式咖啡或咖啡拿鐵難免會覺得有點膩,有時候會想要用可可、抹茶粉之類的東西來做一些拿鐵系列的東西。但是因為這台機器是屬於比較基本款的機型,所以並沒有單獨出奶泡等等的功能。我也想過用家裡的鍋子隔水煮牛奶來製作拿鐵,但看著旁邊的咖啡機明明就有奶泡功能,不免感到有些遺憾。


幸好在廣大的網友分享心得下,有一篇文章的討論串中提到如何單獨的使用奶泡功能的秘訣。從下圖我們可以看到,這台咖啡機本身是有支援咖啡粉模式的,意思就是說我可以不透過這台咖啡機本身的磨豆機來磨豆,而是另外用其它的機器磨成咖啡粉之後,在放入這台機器內製作espresso,而我們就可以利用這一個功能,藉此來達到避開出咖啡液的作用,以達成單獨使用奶泡功能的效果。


在咖啡機的設定中,我們只需要把咖啡豆量的那一個設定長按幾秒,當燈號顯示在下面的湯匙時,就代表我們現在要使用自己磨好的咖啡粉來沖泡拿鐵,此時右邊調整奶量,並且按下啟動後這台咖啡機會先出奶泡的部分(這就是我們要的),當奶泡的行程完成之後,我們就按下右邊的停止鍵使機器不會再出咖啡液。

透過這個小技巧,我們就可以單獨的使用這台咖啡機的奶泡功能,也就可以用來製作可可拿鐵、抹茶拿鐵等等之類的飲品了。像我平常也喜歡喝奶味比較重的拿鐵,也可以在沖泡一次拿鐵之後再加上一份奶泡,藉此達成“重乳拿鐵”的效果。

透過這個小技巧,我們可以把這台咖啡機的功能再次提升,可以做出更多不一樣的飲品~

飛利浦 義式咖啡機 EP2231的LatteGo奶泡系統原理

 


前陣子在美式賣場買了這義式咖啡機,在展場的時候一直很好奇它的LatteGo奶泡系統怎麼做到免管路還可以弄出奶泡的。

原因是那時候為了要不要買自動咖啡機,一直令我天人交戰,畢竟我很在意的就是後續的維修與保養,以前有聽過自動咖啡機因為結構複雜,內膽機芯不方便清洗或是奶泡管路容易滋生細菌等等問題。


而這篇文章就來簡單的介紹一下工作原理,達成牛奶與蒸汽混合後打成奶泡的功能,關鍵就在它那個外掛的LatteGo牛奶盒上面。


從上圖可以看到,在透明的塑膠內盒與黑色的外蓋之間,形成了一條將牛奶上吸的通道,同時上方有一個類似文氏管的結構,當蒸汽從左側向右噴出時會將牛奶上吸(因為形成負壓),同時在圖中右側的圓形區域內不斷的旋轉攪拌後流出,藉此達成加熱與打奶泡的功能。(缺點就是沒辦法控制牛奶與奶泡的比例)


我將內外盒拆開後大致長這樣子,可以看到黑色外盒有一條矽膠條,因此當內外盒組合起來後能形成一個通道,這樣的設計可以讓使用後的清洗方便許多,不會再因為牛奶洗不乾淨,導致卡在管路內發臭或滋生細菌的現象產生,同時牛奶也完全沒有經過機體本身。

這台咖啡機在我用了兩個月左右感覺到非常的方便,雖然功能沒有其它咖啡機來的多(但是價格也多很多),但是以CP值、清洗或維護的面向上都讓我感覺到非常滿意,尤其這個奶泡系統更是讓我決定購買的主因。


拆解噴霧消毒槍的構造(內含微型空壓機?)

 

  時間一晃眼過去,COVID-19的疫情也已經延燒了將近快三年的時間,而最近剛好在台灣疫情的高峰階段,因此最好的做法就是盡可能做好防護,並保持平常心。

  也因為疫情的關係,這個消毒槍最近還算蠻火紅的,因為比起用手動的噴槍來說,這種霧化的效果更好,同時也不用一直用手按壓,蠻適合一些營業場所使用的。而我基於好奇心,在第一時間拿到後我就決定把它拆解,看看它到底是透過甚麼原理去運作的。


  拆開後其實我蠻驚訝的(把螺絲全部卸下就能打開,沒有特別的卡榫),因為整個消毒槍拿起來其實不輕,結果原來是它的外殼就佔了不少的重量(真的蠻厚實的),而內部主要由4個部件所組成,分別是一顆鋰電池(應該是14500的規格)、充電兼控制板、空壓馬達、噴霧頭總成。


首先是控制板的部分,沒甚麼好看的其實(因為我不是電子本科所以也分析不了什麼),而唯一一顆的控制按鈕就是在LOW、HIGH以及關閉這之間切換而已,也沒甚麼特別之處,有些高檔的消毒槍好像有多一個開關可以切斷電源,避免誤觸。



  在噴頭的部分挺有意思的(噴頭等等再說),因為很多人會稱呼為這是紫外線消毒槍,但是真正在殺菌的燈光波段大多落於UVC的階段(約100~280nm),在這裡有個問題是UVC的燈珠目前而言價格仍相當高昂,同時紫外線殺菌不可能這樣短短幾秒掃過去就有殺菌的功能(如果是這樣,那飯店消毒就不需要花費一堆酒精或消毒水了,直接拿個燈在房間內照一段時間就好了)。
  因此這種幾百元的消毒槍說真的,大概就只是藍光LED而已,好處是在噴霧時搭配上藍光,一整個很有消毒的儀式感XD?


  我覺得這個消毒槍比較重要的部分還是噴頭的部分,我本來以為它是單純把加壓空氣送入下方的液體瓶之後,然後通過噴頭而達成霧化。然而它在噴頭的部分是分成兩路的結構,一條是液體從瓶身透過壓力輸出,而下圖紅圈處的部分則是另一路會送出加壓空氣,混合後噴出使得霧化的效果更好


  而那個馬達就很有意思了,我真的想不到有這麼小的空壓機,下圖的三個活塞是一體成形的一個膜片,然後右邊那個應該是單向閥的結構,三個活塞室往復壓縮達成輸出壓縮空氣的目的,這是類似於汽車冷氣壓縮機的柱塞泵結構轉化而來的。


  在柱塞泵的後方長成這樣,馬達軸接有一個偏心輪帶動右側白色的三角柱塞泵,雖然柱塞泵的容積不大,但是實際運轉時馬達轉速蠻高的,所以還是會有一定的壓力輸出。只是這種設計的使用壽命能多久我就不太知道了,會不會用沒多久膜片就破裂故障呢?(後面想想這種馬達大量應用在許多微型空壓場合,應該是經過蠻長時間的驗證了,我想不會有問題才是)


  在運作過程能看到膜片快速的運作,以達成往復壓縮的目的,這種馬達似乎常用於血壓計/打氣泵(養魚的那種)或打氣機馬達,也難怪能把消毒槍的價格壓的這麼低,因為這算是大量製造的標準品了。


  透過拆解可以看到整個消毒槍的內部構造並不複雜,而且通過加壓的方式可以將各式各樣的液體霧化。不過也因為霧化的關係,就需要注意使用的消毒液是哪一種的,最近有一部電影叫做空氣殺人,就是在敘說廠商使用了錯誤的殺菌劑,使得相當多的國民吸入導致肺部受損(本來是為了殺菌的,反而造成身體傷害)。

  我個人目前是單純使用酒精而已(因為我想說都能喝了應該不會吸到受傷XD),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碰上高熱、火源或是有火花之處,以免造成燃燒爆炸的問題,因為消毒槍噴出來的粒徑確實比較細緻,霧化的效果也比手壓式的噴瓶更好,所以需要多加留意。

  最後還是希望疫情趕快過去,大家就不用過著這樣整天人心惶惶、包的緊緊又整天消毒來消毒去的日子了。

家中沒有接地線? 試試插座型漏電斷路器吧(拆解內部構造)


   還記得在幾年前我替家中的冷氣更換插座時,赫然發現該插座的接地線竟然只是把一條綠線插進去而已,我本來以為可能是線斷掉,但是看那個斷面實在是漂亮到不行,所以感覺八成就是當時的師傅不太老實了。


  但是話又說回來,早期的透天厝中似乎並沒有規定插座必須要接地,然而要新增接地又是一個相當大的工程(網路上都可以找到不少老透天補接地的影片,幾乎都是趁大翻修的時候執行的),同時又得重拉家中的佈線等等。因此與其說師傅不老實,或許也只能說早期的法規下所造成的歷史共業吧。

  而我在小院裝修的網站中讀到這篇文章,因為這些原因,不能怪師傅不裝漏電斷路器,大概能了解老宅在新增漏電斷路器上的尷尬之處(而且水電是裝潢中最看不到的一環,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如同我家的配電箱來說,可能一個NFB(無熔絲開關),就配給單層樓將近一半的插座與照明,若是貿然的改成漏電斷路器型的NFB,感覺又會衍伸出很多問題。

  像我在工作室中因為有許多自己組裝的機器設備,同時又會使用超音波震盪器去清洗零件(有水),所以漏電這個問題一直頗讓我擔心,而有一天我在居家賣場看到這項產品時簡直是遇到了一盞明燈,那就是漏電保護插座

  在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的網站中,有一張介紹電氣設備怎樣接地才安全的文宣。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既有設備及系統接地+安裝漏電斷路器是最安全的方式。然而如同我上面所考慮到的,接地線是老宅難以改變的痛點,因此安裝漏電斷路器我認為是最簡單粗暴的方式。


  但是我考慮到家中的NFB錯綜複雜,直接改裝成漏電斷路器( Earth Leakage Circuit Breaker )ELCB,或許不是一個好方法,同時舊型的配電箱空間相當狹小很難去進行更改。於是我只好對於較有疑慮的地方去使用這種插座型的漏電斷路器,一來方便移動、安裝,二者又能達到保護的功能。
(這很適合用在例如飲水機、泡腳機、魚缸、洗碗機、水槽周圍、陽台處之洗衣機等等會有接觸到水,或是您使用時身體較為潮濕的場合如吹風機等)


  而電斷路器內部是使用零相比流器去進行偵測漏電的情形發生,其工作原理大概就像是,萬一偵測到進跟出的電流不一樣時,就切斷電源(本來要回去的電跑去電你了XD)。這很像是把勾表勾上兩條電線時,會變成測不到電流一樣(因為相互抵銷)。

  從下圖拆解內部構造我們可以發現到,插座延伸出來的火線與中性線穿過那個環形的比流器,並透過上面的電路板去偵測是否發生漏電的情形。


  下圖中可以發現到,黃色的按鈕是這個漏電斷路器的測試鈕,透過旁路其中一條電線來達到模擬"進出不一致"的狀況,使得比流器測得漏電使其跳脫。(所以漏電斷路器在沒送電的情況下,按下測試鈕是不會跳脫的,因為電磁閥沒電無法作動)


  可以從下圖中看到金屬接點,當漏電斷路器跳脫時就會鬆開那兩個金屬片達到斷電的目的。(有點難解釋,就看圖片吧)


  而最關鍵的部位則是這個電磁閥的部分,當比流器電路測得漏電發生時,電磁閥會吸住,使得那個白色的滑塊後退去鬆開黑色的卡榫,然後使得上圖的兩片金屬接點鬆脫達到切斷電路的目的。


  這個插座型的漏電斷路器我覺得在像我家這種老舊建築、配線較為"傳統"的場合上還蠻適合的,這種東西在某些層面上就像買個保險一樣,沒出事的時候你都不會覺得它很重要,等出事後才會後悔莫及。而且我常常覺得,大家在討論建築、房子這一塊的時候,好像大部分都在探討公設、採光、開窗、天地壁等等的議題,但是在基礎的水電上卻很少有看到有人會仔細的去研究,尤其在這個年代我們對於水、電、網路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在這一塊應該要更加的重視才對。


延伸閱讀:

GD Iron Grip EXT.90(25~90kg)握力器訓練器的調節原理

 


  前陣子看到文章說,握力跟心血管疾病呈現負相關(也就是握力大,心血管相關疾病的機率就低)。所以憑藉著這個理由,我就順理成章了買了這個很貴的握力器。

  而我想網路上都已經有很多人對這個GD Iron Grip EXT.90握力器進行過測試與開箱了,我這邊則是要對它的調節原理做個介紹。首先它本身結構上做的真的蠻扎實的,除了訓練指板是塑膠的之外其他全部都是金屬材料,因此在握力訓練的時候不會發生嘰嘰喳喳的怪聲。

  而它的調節原理並不是用螺絲調整,所以並非無段調整的,而是25、38、51、64、77、90kg這樣6段的調節功能,我覺得主要是我買的算是最高等級的,所以區分成6段之後它的Range會很大,導致要升段之後力量會突然上升不少,所以我覺得一般要訓練的話,還是購買較低的彈簧力量或是有一種無段調整的就好。舉例來說GD Grip Ultra 70這一款握力器就是使用螺絲調節彈簧預壓力,所以可以達成無段調節的好處,在進階或退階的訓練上都比較理想一點。


  彈簧的部分是使用金屬銷夾上C扣固定,並且在銷的部分有抹上一些潤滑的油脂,保護本體跟銷之間不會過度摩擦。而彈簧的部分看起來很像是射出成型用的模具彈簧,我想在壽命、彈性疲勞的部分大概不太需要擔心,應該是很耐用的,畢竟模具彈簧在設計上都是萬次起跳。


  這個握力器中最讓我欣賞的莫過於它的調節扣的部分,小小一個零件可以達成調節力量以及握距的部分,當我把那個PIN往下壓時會鬆開固定彈簧,此時可以調節你要的握力。


  當你握住握力器並把那個PIN往上搬,就可以讓握距行程變短,有3段的調整空間,


  很明顯的可以看到調節後的握距縮短,如此一來也能避免力量增加後,導致訓練起來太吃力的問題,可以慢慢透過加大力量、縮短握距達成漸進式調節的訓練法。

  不過話說回來,買到這個頂級的對我而言還是太大了,因為我個人在標準握距下也頂多51kg到底.....


  根據IronMind發布的握力表(上表來自維基百科),我的握力大概落在No. 0.5上下,算是還不錯的數字XD,放在桌旁三不五時拿起來壓一壓,感覺也挺自我感覺良好的。

  重點在於這個物品很符合我購買的原則,它經久耐用且美觀,結構也紮實,並不會像塑膠製的會有破裂的危險,同時又具有可調節性,我想用上一輩子都沒問題。

  最後要建議有購買的人,當訓練完畢後最好把它調節到原始握距及最輕的重量,避免彈簧長時間保持在高預壓的狀態,這對彈簧不太好。以上,謝謝您的觀看~

Dyson V10的濾網安裝防呆機構

 


  前陣子買了一台Dyson v10的吸塵器,在看手冊的時候有看到它的濾網在安裝時,若沒有安裝到定位是沒辦法啟動吸塵器的,於是我就好奇地看了一下是否內部有什麼微動開關之類的東西,用於偵測濾網的安裝定位。


  在研究了一段時間後發現,原來它的濾網是使用磁鐵去達成定位的偵測,如果拿類似剪刀或美工刀之類的金屬物品,會發現在濾網的前端有兩顆對角的小磁鐵,它就是利用這兩個磁鐵,讓磁簧開關或是霍爾感應器? 去偵測濾網是否已經安裝到定位,避免在沒有安裝濾網的情況下導致誤觸啟動開關。


  在機身本體的深處有一個白色的小東西(我沒拆開所以也沒辦法很確定),可能就是霍爾或磁簧元件的部分,我想它不使用微動開關也是有相當的道理,因為微動開關對於震動、較髒的環境其實還蠻敏感的(當然這並不絕對,還有很多種形式),所以用磁鐵感測一方面可以做成全封閉的形式,二者又可以避免時不時的接觸不良造成在打掃的時候突然斷電的問題產生。這讓我想到我的空氣清淨機Coway的前護板也是利用磁鐵的方式去感應是否被打開(另一台Honeywell也是一樣),我想這可能都跟它們是在灰塵較多的情境底下有關。
  磁簧開關或霍爾元件的用途其實很廣,例如居家的門窗防盜、自動控制的定位器、轉速計算等等,因為它算是非接觸元件,同時對於環境的耐受性又良好(而且還可以做得很小),所以在生活中許多地方都可以看到。


  最後我真的要站在環保的立場稱讚一下Dyson它們家的包裝,上圖是我把所有配件、主機拿走後剩餘的垃圾,我們可以看到它全部都是紙質的包裝,沒有任何一個保麗龍或塑膠(這是真的),整個包材都是可以回收的材質,這一點真的很貼心。

自製可調速的蠕動泵浦


在前陣子因為想要抽取光固化樹脂的關係,所以買了一個蠕動泵的模組來試試看(外殼自己用3D印表機印的),雖然後面實際用起來實在太慢還不如用倒的(或是用針筒抽),但是倒是讓我學到了一種不一樣的泵浦形式。根據維基百科對蠕動泵的介紹,這種泵浦最大的特色就是可以運送無菌、腐蝕性的流體,因此對於某些需要乾淨隔離的藥液有蠻大的優勢。有時候可以看到醫院的洗腎機器上有一個轉盤在那邊一直旋轉,其實也都是這種泵浦的構造,而且如果要換個病人,只需要更換管子就好,不用對泵浦本體進行複雜的清消(我猜的?)。


網拍買的蠕動泵大概長這樣,透過一顆小馬達的軸心帶動旁邊三顆滾子然後去擠壓軟管,這算是蠕動泵的最典型原理了,只是高階的蠕動泵想必是透過定速馬達(步進馬達?)加上帶有軸承滾子的機構,所以穩定性會高上許多,當然我這種網拍幾百塊買的就不要跟那種實驗用的相比了。


要達成控速的話很簡單,只要接上一顆PWM的馬達調速器就可以了,不過其實這種調速方法有點類似於降壓調速,所以對於流量的調整不會太線性,同時在比較低速的狀況甚至就直接停下來了。所以如果要用在比較精密的調控上建議要不就是直接買人家現成的儀器,不然就是買使用步進馬達+軸承滾子的那種蠕動泵浦總成,因為步進馬達才能準確的控制其轉速,不然不穩定的流量會對後續的實驗產生很大的影響,同時軸承滾子也才能讓長時間的運作穩定,不然像我買的這種說不定會產生打滑,造成沒辦法正確的定量泵送液體的狀況產生。

無針釘書機的機構原理



還記得有一次去無印良品消費,在結帳時店員用他們家的無針釘書機將我的發票裝訂好,當時我就對這個訂書的功能感覺到非常的驚艷。可惜在網路上搜尋,頂多只能看到裝訂完成的樣子卻看不到它裡面的工作原理,到底是什麼機構讓無針釘書機能夠這樣One-touch就裝訂完成呢? 於是乎我就買了一支來進行拆解,一切都是為了科學。



拆開後我們可以看到,它的結構在下壓手柄的部分有一塊補強金屬,我發現這是很棒的一點。因為許多的產品有這種"迴轉彈簧"的機件,都是單純的使用塑膠去支撐而已,所以如果使用久了就會讓那個下壓的把手破裂,有一塊金屬板的話可以讓壽命延長很多,也可以平均彈簧的力量。


接著我們可以看到在手柄的部分,在轉軸處它使用了比較滑潤的塑膠材質,所以不僅彈力十足而且按起來也不會卡卡的,我想之所以要在這個部分下這麼大的功夫,大概是因為無針釘書機本身是切削紙張來後再扣起紙張,所以整體的機構在運作上需要克服比較大的紙張摩擦力(相較於一般的有針釘書機),並且在螺絲鎖孔的部分都有做小小的定位槽,那時候拆完組回去的時候就感覺的到非常的"輕鬆"。



上面的兩張圖可以說是整個無針釘書機最重要的部分了,在裝訂的過程中它會帶動那塊刀頭總成(可以發現它也跟轉軸一樣使用了比較滑潤的塑膠材質,讓整個刀頭總成在移動的時候非常順暢不會卡),主要透過刀頭+紫色的到折機構達成整個One-touch的裝訂過程。


在裝訂的過程中,刀頭總成會把紙張插出兩個洞來,一個是要讓後面倒鉤紙張插入的槽,另外一個則是要到折的部分。正是因為它是利用紙張自身去固定的方式,所以無針釘書機在使用的時候都不能釘上太多張,我覺得發票應該算是最好的使用場景了,因為本身比較薄張數又不太多,而且不會發生客人在排隊然後還要在那邊補訂書針的窘境XD。


上圖我使用鑷子去模擬紫色的折紙機構的作動過程,因為它是利用另外一塊本體外殼上面的小檔塊讓紫色的機構折紙到小缺口內,然而我現在拆一半進行機構的作動模擬,所以少了那塊檔塊紫色的機構自然不會到折。而那個機構會在幾乎下壓到底的時候執行(也就是切紙完成後),然後到折到刀頭的缺口內之後,鬆開把手它就會自己折進去了。


上圖就是另外一塊本體的小檔塊,組合起來之後它會在紙張切削完之後把紫色的檔塊一併作動,然後達成整個折紙機構的作動。


我拆開紫色的折紙機構可以發現裡面有一個彈簧,讓放開釘書機手柄的時候紫色檔塊也可以自動賦歸。這一塊可以說是整個無針釘書機最重要的靈魂,沒有它的話就變得跟打洞器沒兩樣。


上圖就是機構作動尾聲的照片,它會透過刀頭的缺口把切開來的紙"收進"另外一個缺口內,變成一個自己扣住自己的狀態。


每次去文具店都覺得日本人真的很厲害,有辦法開發出這麼多各式各樣機構的文具,然後各各都這麼的精密與巧妙,也讓我們的生活多了許多的有趣的玩意兒。以上就是無針釘書機的機構原理,我記得還有一種無針釘書機是透過壓紙的方式,讓紙張之間增加許多咬痕來固定(有點像包水餃皮那樣),不過我覺得這種折紙式的相對更牢固就是了。
如果百貨公司都可以用這種釘書機來裝訂發票與收據,這樣也可以讓垃圾丟棄後不會有太多的釘書針跑到焚化爐內,可能也是另外一種環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