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3D列印的尺寸一直不精準? 你該注意線材直徑公差的影響

 

  在大多數FFF形式的3D印表機中,所使用的線材多半是直徑1.75mm的線材。許多人在列印自己的作品前或是剛獲得一台印表機時,往往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去調整公差,印XYZ的測試方塊也好、調整印出來的線寬也好,不斷的調整不同的切片參數。就像下面的照片一樣,當時我不斷地在測試要讓印出來的尺寸跟繪製的一模一樣。但後來才發現,我花了大量的時間去調整機器,卻忘了我喂它吃的線材,到底品質好不好.....


  品質好不好? 反正不就能從噴頭擠出線出來就好嗎?其實事實上線材的品質對於作品的影響非同小可。(若是不重要的話,Prusa的創辦人沒必要花大把銀子去創建自己的線材製造工廠,只為了把直徑公差從常見的±0.05 mm降到±0.02 mm的精度)。而在Filament Tolerances對於這篇文章中,對於線徑的誤差有做一些探討,說明了線徑公差對於列印作品外觀的影響。


  每一個Prusament在出廠的盒子上都會有一組QR code可以掃描,它會秀出如本文開頭的照片那樣的數據,顯示這個線材在製造的過程中的直徑測量曲線圖,不像有些廉價的線材用游標卡尺量出來1.75mm的照片,就號稱自己高精度(壞掉的時鐘,一天也會對兩次)。
  Prusament在線材製造的過程中,每秒採樣4700次進行直徑的紀錄並出曲線紀錄圖,並且還有直徑的標準差可以依循,並將其標準控制在±0.02 mm以內,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線材品管,而不是拿個游標就說自己的線有多準,整卷都要這麼準才是真的。(最誇張的是±0.02mm是他們的品管"極限",我拿到的這捲材料上下限是±0.009mm,相當於一條以內.....)

  說了這麼多,線材的直徑到底對列印出來的東西有啥影響?在Does 0.02mm Tolerance Make a Difference?這部影片中透過簡單的計算,解釋了直徑造成的結果,而我這邊想透過自己用Google試算表所計算的差異來解釋。


  首先我們知道從擠出機出多少線,勢必就會轉換為印出來的線(質量不滅),在這裡的計算我忽略線材本身的收縮率、含水率、機器移動或擠出機的誤差,就把變因控制在材料的線徑公差對於線寬的影響就好。
  而根據使用的線材=擠出到床台上的線材,我必須先計算擠出在床台上的截面理論面積,才能再繼續進行計算,理論面積的公式如下(A2):


  透過這個公式,我去計算出當使用了1mm的線材時,以0.1mm層高及線寬0.45mm的情況下,會印出約56.13mm的線在床台上。


  有了這些參數之後,我就可以推算出不同線徑下,所印出來的"理論線寬"為何(當然實際上影響線寬的因素還很多)。而從下面公式可以看到,層高是固定的,而出線長度換算列印長度也是在切片時,就被gcode計算好的,因此下面公式中線寬(W)的變因就是線直徑(D1)的影響。(出線長度L1/L2的比值在相同層高下是固定的)
(我數學不是很好,所以有計算錯誤可能還麻煩請指教一下)


  透過上面的公式,我建立了下面這一張表格。可以看到在不同的線徑公差下所造成的線寬誤差。可以看到大致是呈現線性變化的,隨著公差越精準,誤差的寬度越小。


※補充:上述公式中,其實應該還要有一項擠出補償係數Extrusion multiplier(PrusaSlicer)或flow(Cura),目的是在微調列印的線寬校準,這個之後再另闢文章講解。

  不要小看那線寬0.0x的差異,我就曾經看過有人改裝線性滑軌、用千分錶調整床台,希望讓3D印表機調整到如CNC那般的精準(我個人是覺得矯枉過正了),然而他卻用著不知名的PLA再進行機器的校準。在不精準的線材上印多少校準塊,永遠都會有著那樣的偏差。
  而且你可能會認為我並非做工程零件,不需要很精準的尺度。但是線寬不一致的結果,也會導致你的外觀看起來層紋更加明顯(因為線寬不一致)。

  品質不良的材料不只直徑公差不佳,就連內部的成分可能也有許多雜質。廉價的線材可能使用較差的原料進行抽線,在列印時間一長之後,線材內不可融或一些雜質會卡在整個喉管區域,導致列印越來越不順暢甚至導致堵頭,同時也會導致列印出來的作品可能一下冒泡、出現表面豆粒、焦痕等等問題。

  最後大家不訪看看這則影片Prusa Factory Tour!,在4:00時介紹Prusa工廠的抽線部門,就可以看到其製造的嚴謹程度了。一分錢一分貨,別花了大把銀子購買機器,又花了許多時間調整機器,卻因為用了不好的線材讓自己的一切努力形同虛設。

萬丈高樓平地起 3D列印前應注意的貼底問題

 


  萬丈高樓平地起,這句話不只是用在建築業,同樣的適用在3D列印的領域中。有玩過3D列印的人應該大概都知道,列印前都需要經過切層軟體的輔助,把模型切成類似一片片如洋蔥般的檔案去列印。在我的列印經驗中,絕對有超過半數以上都是第一層出問題造成。而許多人大概都跟我一樣,按下去列印人就跑了,結果幾個小時回來後才發現一蹋糊塗,不僅浪費了許多寶貴的材料(尤其光固化樹脂超貴.....),同時還要花許多時間清理。
  如果是FDM還可以用家用攝影機搭配雲端插座開關,但如果是光固化的話,除了必須要印到工件浮出樹脂後才知道第一層有沒有抓好,安裝攝影機也相對麻煩(之後Phrozen Mighty8k有要開放視訊鏡頭與遠端遙控的功能就是) 。

  因此有一個問題就是第一層列印時常常發生的,那就是物件忘了貼平底面。如封面的照片一樣,有時候我們想要貼底列印,當物件丟進去軟體時看起來已經貼底了。此時如果遇到有些物件繪製時跟水平面有微微的夾角(只要0.x度就好),此時轉到底面去看,就會發現只有一條不寬的線是綠色的(綠色代表與底面有接觸的)。此時如果又直接切下去列印,在這麼小的接觸面積下絕對是失敗的。因此在列印前務必使用按面平展的功能讓物件底部確實全部都是綠色的,確保完全的貼底


  而在FDM的例子中也是如此,舉例我要列印這個模型的駕駛台,但是底部並非平行水平,所以當放置元件後去切層,軟體並不會進行警告,而是會視為它是Bridge infill(搭橋,也就是懸空了!)。


  可以從上圖看到鐵藍色的部分就是Bridge infill(懸空搭橋),而只有紫色的部分才是貼底列印的部分。這是在列印中常常會忽視到的問題,畢竟我們玩列印的人有時候比較猴急,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想趕快印出來XD。

  因此關於這個問題,可以保持的好習慣是當切層完畢後,用滑鼠360度檢視一下,有沒有沒貼底、沒支撐、懸空、材料選錯(FDM常見)或是層高設置錯誤等等,並且幾乎每一套切層軟體都有逐層預覽的功能,拉動一下到最底層並逐一快速地檢視一下,這個好習慣可以讓你在列印的時候更少發生憾事,也能替你省下不少的時間與金錢喔(至少我就犯過好多次這種錯誤.....)。

時鐘摔到故障了-更換機芯讓它起死回生

 

  這個時鐘在一次地震中摔到地板上,然後除了鎖點斷了好幾個之外,連機芯似乎都故障了,換上新的電池之後跑不到幾小時又會停下來。而整體來說外觀都還蠻正常的,而且表面的玻璃本身也沒有破掉,所以我決定修復它。


  首先是外觀的部份我發現因為摔到的關係,下面三組外框的螺絲柱(boss)都被連根拔起,因此要修復這個時鐘我必須要把機芯換掉,同時還得修復這三個螺絲柱才算完成。


  在螺絲柱的部分,我除了用快乾把它固定回去之外,另外還在每一支塑膠柱上使用兩個m3的螺母貼在旁邊(這是我手邊比較容易找到的材料了),當作它的支撐材,避免在鎖回去的過程中因為扭轉讓塑膠柱脫離。黏上去後靜置一天在鎖上,效果很好都沒有任何脫落的跡象。(順道一提在快乾的部分可以選液態的,流動性較佳的快乾可以咬入塑膠的深處,讓黏合力更好)


  而外框修理好之後,我們接著就是要來選擇機芯。基本上現在的時鐘大部分的機芯規格(外框大小)都差不多,所以只要您量測背後的空間大於該機芯,基本上就可以了,因為機芯主要是由中間的螺紋固定的。在我選購的麗聲高品質靜音時鐘機芯 1102x00R - 6.7mm的賣場中可以看到,主要要量測的規格是螺紋高跟總高,大致跟原本換下來的機芯相符合就可以了。


  安裝方法也相當的簡單,只要塞進去然後鎖上螺帽(有專用的內六角工具但我覺得沒必要買,我是用尖嘴鉗鎖上,小心不要戳到鐘面就行了)。鎖好後在安裝上指針就行了,記得安裝上指針後用背後的調整旋鈕轉一轉,看看指針之間會不會打架。


  這個時鐘的機芯原本是太陽牌的時鐘機芯(12888-7),而我認為都要維修了,就把機芯換好一點的,如果時鐘故障一次害你遲到的成本就不知道多少了。
  這讓我想到我之前去鐘錶行購買時鐘,結果一個竟然要價塊要千元,我購買後還有些忿忿不平認為網拍的時鐘有的三百多塊就有,為了開店竟然要賣我這麼貴。後來經過時間的驗證才了解,它賣我的時鐘是使用麗聲的機芯(算高檔時鐘了),經過一段時間使用下來,我發現我幾乎不需要調整它,同時掛在房間內也相當的安靜,有些號稱靜音掃秒的便宜時鐘,但是在晚上夜深人靜時用起來還是聽的到聲音,相當的煩躁,一個好的時鐘機芯真的看指針在走就知道品質。貴的東西不一定就不划算,如果能使用得更久,反而比起買便宜的機芯還更省錢。

  如果有時鐘壞掉我覺得真的不用丟掉它,只要外觀還乾淨漂亮換個機芯就可以在繼續使用了,如此一來也能避免製造更多垃圾(能修就不要丟是我的宗旨)。而且像我這樣只要花便宜時鐘的錢買個機芯,就能享受到千元高檔時鐘的品質,何樂而不為呢?

快乾老是用沒幾次就乾掉? 試試看乾燥劑吧

 


  在DIY的過程中,快乾/強力膠是一個很常使用到的工具,而一般來說我都是使用單管型的快乾(AB膠我實在不太喜歡,聽說強度更高但我覺得用起來有點麻煩)。然而這種快乾我買過不少,每次大概用不到一兩次,下次再用到時就要又跑去買新的,因為舊的已經整管都硬掉了。

  而一般市售常見的快乾成分為氰基丙烯酸酯類(Cyanoacrylate),它的固化原因主要是透過空氣中的水分造成,因此我們要做的作法就是避免把快乾放在潮溼的環境,在大部分的人教學中都是使用封閉的容器(罐子、夾鏈袋等),然後放入會吸收濕氣的東西如除濕包/米粒等等。如此一來在低環境濕度的情況下,蓋子又蓋好的話就會延長快乾開封後的使用壽命(尤其在台灣這種潮濕溫熱的環境,更因該要好好保存)。另外還有一點可以注意的是,在蓋上蓋子前務必把頭端溢流的快乾用紙張擦乾淨(避免用衛生紙,不然都會有棉絮),如此一來能避免下次在使用時,蓋子被快乾卡住的窘境。


  我用乾燥劑跟夾鏈袋把快乾裝進去,然後丟進防潮箱裡面進一步避免濕氣。這其實是一個很小的步驟,但是在我的人生中不知道已經丟掉多少根,像這樣用沒幾次就乾掉的快乾。因此這樣一個小習慣,我想在一生中能替大家省下不少錢。

  至於我在網路上還有搜尋到一個做法是把快乾冰進冰箱裡,但是我看有一說法是當瞬間膠與空氣中的溼氣結合,會產生霧化氣體,因此為了健康考量,我自己還是避免把快乾放到冰箱裡保存,同時也避免誤食的狀況產生。若要冰進冰箱請務必確保蓋子蓋好並封上夾鏈袋,待取出退冰至室溫在打開夾鏈袋使用,因為在退冰的過程中會有許多被冷凝的溼氣,而快乾最應避免的就是濕氣....所以最終在我綜合的考量還是用夾鏈袋並放在防潮箱儲存。

2022/06/08補充:
  隔約莫三週了,今天剛好有機會使用到快乾。拿出來時濕度表是0%(應該是誤差了,不過總之就是濕度很低就是),然後實際使用快乾也跟剛買的一樣完全沒有固化的現象發生,代表這個做法非常的正確。而我建議可以使用像我用的這種石灰乾燥劑進行儲存,因為市售的海苔多半也是使用這種乾燥劑(乾燥性很強),效果會更好。

延長線該怎麼收? 從彎曲半徑的觀點來解釋

 


  隨著科技的進步,現代每個人家庭中的電子電器設備也越來越多,冰箱、電鍋、微波爐、筆電、充電器、電扇等等的設備都需要有插座。而在消防防災館的網頁中有提到,延長線的過度銜接、彎折、插頭鬆脫、積汙或電線半斷線都是常見的火災原因,不過現代的法規中延長線幾乎都有過電流保護開關了,所以若是用超過功率的電器,延長線本身的開關就會跳脫(大部分的應該都有了)。

  比較需要留意的反而是因為電線收納時導致電線受損,或是插頭鬆脫導致的發熱效應,當電線內部有半斷線的時候(延長線是多芯線,半斷線指的是已經有局部的電線斷裂,導致電阻上升),該部位可能就會有發熱的現象產生,而在這個狀況時延長線的過電流保護開關未必會自動跳脫,就有可能造成火災的疑慮發生。

  而插座的部分如果是外觀都有發黑的狀況,或是插頭還可以在插座內晃動的那種情況,強烈建議還是更換插座或插頭,因為那樣也意味著電阻增加,該部位會有嚴重的發熱狀況(如果還用上大功率電器的話更危險)。

  而電線收納的部分,因為我們很少會買到"剛剛好"的延長線,而且多半會為了之後可以應用在不同場合,會買預留多一點長度的延長線,此時收納的方法對於延長線的安全就有很大的差異了,YT頻道新北消防發爾麵有針對延長線綑綁及過負載做過一項實驗。從影片中可以看到若有安裝過電流保護開關的延長線,對於超過其電線電流負荷的工作狀況是會保護跳脫的(所以買有電流保護開關的很重要!),而後面起火的實驗是既沒有保護開關,工作電流又遠超過其線徑能負荷的程度(不過還是很常見,因為那種延長線很便宜!!)。
  

  除了盡量購買有保護開關、認證及商業保險的延長線之外,在收納時也請盡量繞圈收納,且圈大一點比較好。在建議上當然電線全部延展開來的散熱比較好,但是實務上我們多半都會把它收納綁起來(才不會絆倒之類的...),而根據igus網站上對於什麼是彎曲半徑和最小彎曲半徑?對於電纜彎曲半徑的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到,電纜線在機械上運行時彎曲半徑不得小於其最小彎曲半徑限值(但可以遠大於這個值!),因為在很小的彎曲半徑上時,該處的電線承受很大的應力,長期這樣反覆彎曲很容易造成該處的電線內部產生半斷線的狀況

  如上圖的8字結來說,在繞8字的兩端有很小的彎曲半徑(180度的彎折),所以該處的電線會承受較大的應力。而且有趣的是如果這個延長線是時常帶來帶去使用的,我們都會傾向於照原本的形狀收納,造成的結果就是相同位置的部分不斷的反覆彎折,這就好比一根湯匙在多次反覆彎折後就會斷裂一樣,而圓圈型的收法能確保彎曲半徑一致,並且我們可以透過加大繞圈的直徑去減小它的彎曲半徑,如此一來也能更降低電線內部的應力避免斷線。

  最後則是我在網路上有看到的一個說法是,電線繞圈收納會有"感應磁場導致發熱"的狀況,關於這個問題我在國外論壇中找到Why is it dangerous use a coiled extension cord這則討論串,在裡面有一位電器工程師Transistor解釋到,因為延長線是兩條電線包在一起(接地不算XD),當去跟回的電流繞成圈之後,其效應會相互抵銷。其實這意味著延長線最主要還是要注意因為堆疊在一起時,導致散熱不良的現象產生。
  不過我認為若是選擇符合該產品工作電流內的使用情況,繞圈收納應該不至於到起火才是,因為平心而論在起火的測試中是用很特殊的情況(多台吹風機+很細的延長線),當然我也看過不少早餐店用那種沒任何保護的延長線接烤箱在做生意就是.....(還滿滿的灰塵)。

  其實我也不認為繞8字結電線就會起火(而是這種收法比較容易產生半斷線),重要的還是使用的電器在延長線的規範電流內。只是養成繞圈收納的習慣對於延長線來說,比較不會讓電線承受過大的應力,減少半斷線的機會也降低發熱的風險,如此一來也能增加延長線的壽命,我認為這也算是一個不錯的小習慣。

汽車冷氣有異味? 您可以試試這個習慣

  最近在汽車剛發動時常常覺得冷氣出風口吹出來的風有一種味道,而我上網搜尋了一下這個可能是冷氣管道、蒸發器或鼓風機前濾網有發霉所致。最近正值要進入夏天的氣候,相對來說台灣夏天又容易遇上梅雨或颱風,使得環境的溼度很高。

  而黴菌在潮濕、溫暖又營養的地方特別容易滋生,在冷氣的蒸發器上因為有許多細小的鰭片,所以會卡上很多的東西。而且我牽車一段時間才發現它的濾網箱是封死沒有濾網的,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當初日本設計師認為他們空氣太好不需要空氣濾網(誤)。


  而除了清潔鰭片與冷氣管道之外(市售有很多泡沫清潔劑什麼的,或是重本一點直接請人拆清冷排),我們也可以試著當快要抵達目的地時,把冷氣的壓縮機給關閉並維持送風(此時可以把風量調整大一點),讓鼓風機去把冷排吹乾,因為如果在抵達後直接熄火,冷排上的溫度還很低溫,此時熄火後冷排會產生冷凝的狀況,變成一個高濕度的環境,而冷排的鰭片上面又會有許多髒東西,如此一來就成為了黴菌孳生的溫床。

  至於網路上有說法是關壓縮機(A/C)並開啟外循環or暖風,這點其實我是保持保留的態度的(有點眾說紛紜),因為當汽車冷氣開一段時間之後,車內的溼度相較於車外是相對較低的,開啟外循環去引入冷排吹乾,感覺就像是用較濕的空氣去吹乾它,"我個人認為"不會有比較好的效果(這是我個人見解,未必正確拉)。而開暖氣去吹的這個說法我則在汽车空调是怎么工作的?AC的工作原理和简单诊断方法. How does car ac system work?這則影片中看到解釋,因為汽車的暖氣箱是在鼓風機及冷排後段的,所以開啟暖風並沒辦法讓冷排有更好的吹乾效果,不過我想或許對於後段的冷氣管路多少有點幫助。

  但是話又說回來,就台灣夏天的天氣來說,如果關閉壓縮機又同時開啟暖氣,車內的人應該很快就會受不了了,因此如果是我個人來說(以及為了一家老小和諧?),還是開送風就好了吧。

家中沒有接地線? 試試插座型漏電斷路器吧(拆解內部構造)


   還記得在幾年前我替家中的冷氣更換插座時,赫然發現該插座的接地線竟然只是把一條綠線插進去而已,我本來以為可能是線斷掉,但是看那個斷面實在是漂亮到不行,所以感覺八成就是當時的師傅不太老實了。


  但是話又說回來,早期的透天厝中似乎並沒有規定插座必須要接地,然而要新增接地又是一個相當大的工程(網路上都可以找到不少老透天補接地的影片,幾乎都是趁大翻修的時候執行的),同時又得重拉家中的佈線等等。因此與其說師傅不老實,或許也只能說早期的法規下所造成的歷史共業吧。

  而我在小院裝修的網站中讀到這篇文章,因為這些原因,不能怪師傅不裝漏電斷路器,大概能了解老宅在新增漏電斷路器上的尷尬之處(而且水電是裝潢中最看不到的一環,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如同我家的配電箱來說,可能一個NFB(無熔絲開關),就配給單層樓將近一半的插座與照明,若是貿然的改成漏電斷路器型的NFB,感覺又會衍伸出很多問題。

  像我在工作室中因為有許多自己組裝的機器設備,同時又會使用超音波震盪器去清洗零件(有水),所以漏電這個問題一直頗讓我擔心,而有一天我在居家賣場看到這項產品時簡直是遇到了一盞明燈,那就是漏電保護插座

  在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的網站中,有一張介紹電氣設備怎樣接地才安全的文宣。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既有設備及系統接地+安裝漏電斷路器是最安全的方式。然而如同我上面所考慮到的,接地線是老宅難以改變的痛點,因此安裝漏電斷路器我認為是最簡單粗暴的方式。


  但是我考慮到家中的NFB錯綜複雜,直接改裝成漏電斷路器( Earth Leakage Circuit Breaker )ELCB,或許不是一個好方法,同時舊型的配電箱空間相當狹小很難去進行更改。於是我只好對於較有疑慮的地方去使用這種插座型的漏電斷路器,一來方便移動、安裝,二者又能達到保護的功能。
(這很適合用在例如飲水機、泡腳機、魚缸、洗碗機、水槽周圍、陽台處之洗衣機等等會有接觸到水,或是您使用時身體較為潮濕的場合如吹風機等)


  而電斷路器內部是使用零相比流器去進行偵測漏電的情形發生,其工作原理大概就像是,萬一偵測到進跟出的電流不一樣時,就切斷電源(本來要回去的電跑去電你了XD)。這很像是把勾表勾上兩條電線時,會變成測不到電流一樣(因為相互抵銷)。

  從下圖拆解內部構造我們可以發現到,插座延伸出來的火線與中性線穿過那個環形的比流器,並透過上面的電路板去偵測是否發生漏電的情形。


  下圖中可以發現到,黃色的按鈕是這個漏電斷路器的測試鈕,透過旁路其中一條電線來達到模擬"進出不一致"的狀況,使得比流器測得漏電使其跳脫。(所以漏電斷路器在沒送電的情況下,按下測試鈕是不會跳脫的,因為電磁閥沒電無法作動)


  可以從下圖中看到金屬接點,當漏電斷路器跳脫時就會鬆開那兩個金屬片達到斷電的目的。(有點難解釋,就看圖片吧)


  而最關鍵的部位則是這個電磁閥的部分,當比流器電路測得漏電發生時,電磁閥會吸住,使得那個白色的滑塊後退去鬆開黑色的卡榫,然後使得上圖的兩片金屬接點鬆脫達到切斷電路的目的。


  這個插座型的漏電斷路器我覺得在像我家這種老舊建築、配線較為"傳統"的場合上還蠻適合的,這種東西在某些層面上就像買個保險一樣,沒出事的時候你都不會覺得它很重要,等出事後才會後悔莫及。而且我常常覺得,大家在討論建築、房子這一塊的時候,好像大部分都在探討公設、採光、開窗、天地壁等等的議題,但是在基礎的水電上卻很少有看到有人會仔細的去研究,尤其在這個年代我們對於水、電、網路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在這一塊應該要更加的重視才對。


延伸閱讀:

維修無線電對講機耳麥按鈕故障問題



  無線電對講機是生活中非常常見的東西,凡舉工廠、建築、餐飲、活動展演等等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而在餐廳中多半都會搭配耳機使用(你總不會希望客人聽到你們的對話),而在我使用無線電的經驗中,按鈕就是最最最常出現溝通不良的主要原因。
  為甚麼呢? 因為無論是主機上的按鈕或是耳麥上的按鈕,當接觸不良的狀況產生時,不是聽話聽不清楚,就是變成按鈕卡住一直佔頻,最可怕的是如果沒發現按鈕卡住,結果還偷偷說老闆壞話,後果就.....

  而今天要處理的就是無線電對講機中,耳麥按鈕卡住的問題,當這個耳麥的按鈕按下去後可以正常的對話,但是放開時卻會卡住,時而導通時而斷路,就會導致頻道上一直有反覆的呼話聲。

  關於這個現象可以很明顯的了解到,這八成是耳麥那個麥克風上面按鈕惹的禍。為了觀察這個現象我必須先了解這種無線電對講機的構造接腳定義,根據網路上找到的圖片再去量測,的確符合下圖的接線方式。


  在下圖中我以夾子將按鈕的兩點分別以電表接上,並且以最小的電阻檔進行量測,發現當我按下按鈕並放開後,它不會斷開迴路,而是保持著按住按住導通的狀態,因此我必須要拆開那個麥克風的外殼以維修按鈕。


  拆開外殼後可以發現到(還好它外殼只是壓上而已,並非黏死),那顆按鈕是非常典型的輕觸/微動開關,而在我修過的電器跟設備中,大概可以說一半以上都是因為這個故障導致的問題。


  翻開背面後我們能看到,它的電線都還蠻細的,因此如果我必須要拆掉更換一顆按鈕的話可能有點麻煩,因此我決定先以接點清潔劑去清潔按鈕內部。如果清潔劑就能撐一段時間的話,後面等按鈕真的沒辦法又故障再來換就好,先清潔總是比較方便。


  我使用3M的接點清潔劑(有常看我的文章的人應該知道這一罐救了我多少電器產品),讓清潔劑吃進按鈕內部,此時不斷的反覆壓動按鈕,等到清潔劑自然揮發光了之後,就可以來組裝測試看看按鈕還會不會有卡住的情形發生。


  剛剛我使用電阻檔是為了測試是不是電線半斷路、接觸不良等等的問題,而當我找到原因並清潔完畢後,我就要使用電表的蜂鳴器檔來進行測試。因為當使用蜂鳴器檔位時,只要有導通電表就會馬上叫。因此我可以把耳機實際的掛在身上並且反覆的按按鈕、甩動耳麥線,模擬就像實際裝在無線電機的使用情境,看看是否沒按按鈕的時候會自己觸發,或是按按鈕後還會卡住。有時候沒有模擬實際的場景去應用,僅是在桌面上維修完畢,會有修回去後發現沒真正解決問題的情況發生


  我在維修東西的經驗中,每修一次就覺得相當感嘆。這種輕觸開關甚至是任何幾毛/幾塊錢的電子零件,往往故障後就決定了一個家電產品的"壽命",別看這是一條耳麥而已,光是滑鼠/洗衣機/吹風機等等家電,就不知道有多少是因為這種開關故障就被丟棄。就連這條耳機也是它人收在抽屜準備丟掉被我拿來維修的東西,甚至這個按鈕的維修沒花我任何一點錢,相當多的時候都僅是噴噴清潔劑、磨磨接點、清清積碳罷了。
  如果說每個人都能試著去修理這些微不足道的小東西,那不知道有多少的家電產品能夠更永續的使用下去(當然我更希望在設計產品時,就能在按鈕上加強用料品質,雖然實務上真的蠻難的),同時我想這樣也能讓地球上的垃圾少上不少。而且自從我開始學著維修小東西之後,買家電產品之類的更加的不手軟(應該說不會一昧的貪便宜),我會更願意買較高單價與高品質的家電,而不是像有人曾經對我說過的:「買最便宜的就好了啊,反正這種都很容易壞。」。
  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您也能試著學習修看看東西,像我自己學習後也幫身邊的人修好不少產品,節省了再購買的金錢,也避免了不必要被丟棄的物品成為地球的負擔。
  以前的人東西壞了會修,現在的人東西壞了會換,這句話一直謹記在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