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小飛馬咖啡磨豆機刻度調節構造原理(The Principle and Structure of Coffee Grinder Adjustment)



這是一台很經典的磨豆機,楊家小飛馬600N磨豆機。這台咖啡磨豆機在我的心目中大概就像大同電鍋一樣經典,簡單、耐用、好維修。

而我相信大多數人也都已經知道,也看過類似的開箱文了,而我並非是一個咖啡的專家,頂多只是平常咖啡喝得比一般人多了一些而已(笑),因此什麼磨豆粗細跟品質的問題你在這裡不會看到。

我今天想就其磨豆刻度的調整原理做個介紹,也是在拆解之後才意識到它設計的精妙之處。

首先如果有拆清過這款磨豆機的人應該都知道,小飛馬內部是透過一個靜止齒盤與活動的齒盤來磨豆的(好像在講廢話),當鬆開兩個手擰螺絲並拆開前蓋時,裡面有一個活動齒盤、彈簧還有將馬達軸心傳動至活動齒盤的傳動鍵(小小一個小心不要弄丟了),而活動齒盤上的螺桿結構,目的是把豆子從豆匣送到齒盤進行磨豆。

從上面我們可以知道,透過調整活動齒盤跟固定齒盤的間距,我們可以得到不一樣的磨豆粒徑。那麼重點就來了,它是如何達成間距調整的呢?


調整的重點就在這個前蓋上(我不知道怎麼稱呼它比較好,姑且就稱呼這整個總成叫前蓋吧),前蓋的這個銀色刻度蓋只用一顆十字螺絲固定,鬆開就可以拆下來了。

!!!但是務必記得在拆下來之前,先記得原先刻度蓋對應三角箭頭指示的刻度在哪裡,並且務必記得在拆下後,在黑色齒輪盤紅色三角箭頭下方的定位圓頭彈簧位置做個記號(我個人是點立可白做記號),不然轉動黑色齒輪盤一下你就會忘記原先的距離在哪裡了。

先看上面這張將黑色齒輪盤拆下來的照片,在回頭過來講調節原理會比較好理解。首先那個黑色齒輪盤同時帶有螺紋(以及負責推活動齒盤的軸承)。當我旋轉黑色齒輪盤進入前蓋本體時,就可以直接調整活動齒盤與固定齒盤的距離,而且調節的範圍是相當的廣(等於整個螺紋的距離)。

然後黑色齒輪盤跟上面的圓頭彈簧互配合(定位插銷裡面有一個彈簧,因此轉動時才會有一格一格的手感,同時也避免了因為震動導致間距跑掉),因此隨著旋入越深,磨出來的粉也會越細(因為兩個齒盤更近了)。


而從上面這張圖應該不難了解全部的構造,當前蓋總成鎖上去時,黑色齒輪盤的會隨著轉動改變活動齒盤的間距(那個軸承會頂住活動齒盤)。而銀色蓋子最主要的用途就是限制了刻度可以旋轉的範圍,可以回到上面看到銀色蓋子內部,有個約間隔90度的肋、它使得整個旋轉的距離只能在270度左右旋轉。

從這裡我們不難發現,倘若你覺得1這個刻度還不夠細,希望在更細一點(就是要改變機器原廠的範圍設定),那麼可以在轉到1的時候拆下銀色蓋子,再把黑色齒輪盤順時針轉動1格,然後一樣將銀色蓋子的1對準紅色三角箭頭的位置,這樣一來就等於將整個機器的刻度都在小了半號。(小飛馬是1、1.5、2、2.5這樣依序調整的)。

當然在這邊我建議每一次的調整都記錄下來(或是點一個白點做原廠設定的記號),這樣以後要恢復比較不會忘記。而如果不小心已經亂轉的人也沒關係,以我這個齒盤為例(有改齒盤可能又會不一樣了),我轉到1的時候那個軸承的外框跟該前蓋的平面大約是2.3 mm的距離,而轉到最大刻度時也不過3.x mm而已,因此切記想要改變最大或最小刻度時,記得幾格幾格調整就好,畢竟原廠270度就有很大的變化了。


最後看完了整個構造之後,我想提到一點是為什麼上面會貼警語:「調整咖啡粉粗細度時請啟動磨豆機」這句話呢?

因為如果磨豆機在刀盤裡面有卡豆子的狀況下,調小粗細度等於讓齒盤的間距更近,此時刀盤又沒有轉動會對裡面的構造產生壓力(無論是黑色齒盤的螺紋或是軸承),這樣對機械零件來說都不太好的(調粗我認為就沒什麼差了)。

如果習慣倒一堆豆子在豆匣內的,我也強烈建議買一個下豆閘板,因為當馬達還沒全速運轉時裡面就有豆子,一來對刀子、馬達比較不好,同時磨出來的豆子粗細度也會比較不一致。像我沒有購買下豆閘板的話,最好的做法是打開馬達直到全速運轉後,在將需要豆子份量給倒入磨豆機內,這樣子對機器、磨出來的粉都會是比較好的做法喔。


以上是小飛馬磨豆機的咖啡粉粗細度調整原理,謝謝您耐心的看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